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各项事业和党的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发生的变革。首先,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山西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在新中国70多年建设史上,在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奋斗史上,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标识意义。山西同全国一样,也经历了极不寻常的发展历程。最让我们感怀的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6月、2020年5月、2022年1月三次莅临山西,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树起了山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省委团结带领3500万山西人民,坚持“浮现画面、体会情怀、牢记教导、感恩奋进”,推动山西工作总体思路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提升;推动山西各项事业稳步向上、持续向好;推动山西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更加凸显。下面,我从六个方面作些介绍。
(一)十年争先进位,能源大省迈出崛起新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山西,要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2012到2021十年间,全省GDP从1.17万亿元增至2.26万亿元,翻了一番,特别是2021年全省GDP同比增长9.1%,增速排全国第3位。今年上半年,全省GDP增长5.2%,增速排全国第2位。经济总量也在这几年接连进位,2020年提升到全国第21位,2021年进一步提升到全国第20位。在做大总量的同时,我们锚定产业转型两个方面,一手抓煤、电、钢、焦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一手抓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国企老牌旗舰稳中有进,民营企业劲旅异军突起。2021年GDP9.1%的增长中,有2个百分点是煤炭产业拉动的,剩余7.1个百分点是由非煤产业拉动的。
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山西自觉扛起稳产保供政治责任,2021年煤炭产量11.93亿吨、占全国的29.2%,并以长协价保供16个兄弟省份。今年煤炭产量将达到13亿吨以上,再增产1亿吨。同时,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氢能,加快布局建设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项目,促进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截至2022年6月底,全省新能源装机4012万千瓦、占比34.46%,建成和在建储能项目67个,“绿电”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十年改革攻坚,内陆地区挺进开放新前沿。山西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年来,我们以转型综改试验为引领,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带动兴起了创新创业热潮。今日之山西,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打造了战新产业市场化电价机制、“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国企提质增效、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等一批改革“样本”;发展动能持续转换,仅去年以来,就落户高新技术企业365家,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创平台3家,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和博士研究生1400余人,“手撕钢”“碳纤维”“超级计算”等打开了发展新“蓝海”;整体形象持续重塑,先后与京、津、鲁、徽、深和国家电网、国家能源、华润、中煤等省市或央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常态化开行9条中欧中亚物流线路,招引137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晋投资,打造了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等国际性交流平台。去年以来,我们提出构建“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特别是以融入京津冀、对接雄安新区为目标,突出先进制造业定位,推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强势起航。随着首批183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加速建设,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百亿级集成电路和半导体等产业正聚链成势。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将与省转型综改示范区,形成南北“双引擎”,共同支撑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三)十年文化强省,古老三晋焕发时代新光彩。在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敬畏之心、珍爱之心、责任之心。山西这片古老土地,珍存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完整印记。十年来,三晋儿女坚定文化自信,深挖文化富矿,矢志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是树牢导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志愿山西、诚信山西等活动,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新风尚。二是力推精品,《吕梁英雄传》《太行娘亲》《右玉》等剧目深入人心,山西鼓乐、歌舞、工美、民间技艺等纷纷走出国门,文博会、平遥国际电影展成为重要文化交流品牌。三是护好文物,仅2021年,全省就投入11.8亿元,实施了近1200个文物保护项目。汛后的平遥古城墙巍然矗立,修复的永乐宫壁画重现芳华,数字技术使云冈佛像不惧千年风霜,天龙山佛首回归引起广泛关注。四是做强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即使受疫情影响,全省重点景区2021年仍接待游客3991.5万人次。沉浸在千年古迹,欣赏着传统技艺,不仅是文化消费行为,更是文化传承行动。希望朋友们更多关注山西、畅游山西,当好优秀传统文化守望者,助力打造中国文化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
(四)十年倾力民生,老区人民福祉得到新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党百年来的执着追求。十年来,我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32元、7064元,提高到37433元、15308元,老百姓腰包更鼓了、笑脸更多了,生活品质也更高了。数据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十年来,共向就业和教育领域投入6512亿元,向医疗卫生领域投入3144亿元,向社会保障领域投入6027亿元。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中,只要有利于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便利,该花的钱,我们一分也不省!根据国家惠民政策精神,我们还拿出了不少特色“礼包”。比如,向特困供养对象发爱心消费券,实施社区养老“幸福工程”,面向农民工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在城区设立“零工市场”,等等。在脱贫攻坚战中,共有329万名贫困群众摘掉了穷帽子,336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实现了整村搬迁;在去年应对最强秋汛时,我们提出,要确保受灾群众吃饱穿暖,有病能及时就医,房屋损毁倒塌的,春节前全部搬入新房。我们说到做到,全部兑现了承诺。当我第三次到受灾户家,察看农房重建回迁情况时,有位老乡非要给我塞一把花生,以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
(五)十年减污增绿,表里山河绘就生态新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十年来,山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既算眼前账,更算长远账,推动美丽山西画卷一天天变为现实。大家可以感受到明显的变化。往天上看,蓝天白云成了常态。通过开展夏季臭氧、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等行动,空气达标天数越来越多,PM2.5浓度降至39微克/立方米,首次进入“30+”。往地上看,一泓清水畅流黄河。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占到72.3%,汾河流域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IV类以上。现在,从芮城的圣天湖到右玉的苍头河,都能看到白天鹅驻足休憩。往身边看,绿色处处映入眼帘。每年造林都在4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个个生态游园串成城市“绿肺”,以往粗放发展留下的伤痕正在逐渐抚平。更为重要的是,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同步提速,零碳的机场、高铁站正拔地而起,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山西群众的普遍共识。
(六)十年浴火淬炼,红色基因化为干事新风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拿出当年八路军的那种精神、那种气概,用革命精神滋养激励广大干部。省委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坚定扛起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汲取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沉痛教训,努力推动实现政治生态持久的风清气正。一是抓思想,认真开展初心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集中性教育,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切实用理想信念强基固本。二是抓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让愿担当、肯干事的人有平台,让敢担当、会干事的人有舞台,让能担当、善成事的人有奖台。三是抓基层,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抓好农村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等任务,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四是抓反腐,坚决落实“三不腐”方针方略,健全监督“一把手”的制度体系,铲除金融、国企、政法、能源、粮食、开发区、人防等领域腐败毒瘤,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全面建设清廉山西。管党治党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上,体现在党风政风民心同频共振上。面对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两场突如其来的大考,正是成千上万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向险而行,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挺在一线、严防死守,才筑起了守护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钢铁长城。
回望十年之路、体悟十年之变,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山西工作,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必须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心怀“国之大者”,自觉在大局下行动,在服务全局中办好山西的事情;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为人民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必须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当好首都“护城河”。
面向未来,我们要牢记领袖嘱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续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